70载逐梦:从江油探区到江油主战场

2023-08-01 13:31 未知

打印 放大 缩小

通讯员 廖光明 

月,行走在广元市苍溪县九龙山,八百里九龙山层峦叠嶂,莽莽苍苍。站在海拔1337米神龙峰的最高处,山岚清悠,雾霭苍茫,九龙山犹如雾海中的九条游龙,从天尽头飘逸而来。

这里是革命老区苍溪县的地理坐标,也是川西北石油人半个世纪辗转奋战的精神地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怀着找寻大气田的梦想,四上九龙山,用坚韧执着的奋斗,实干担当的步伐,在这里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荣光。

今天,九龙山气田管线纵横,气通万家历史上首座百万立方米级的整装净化厂横空出世。将绿色能源引出大山,造福革命老区居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践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回望峥嵘岁月,从1953年成立江油探区,1970年成立四川石油管理局广宁石油勘探指挥部,1977年成立川西北矿区,1999年成立川西北气矿,名字在变,但川西北石油人以振兴祖国、振兴油气为己任,以“为中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为追求的坚定信念未变。“四上”九龙山、海棠铺;“三上”厚坝;“二上”龙泉山,演绎出半个多世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奉献史。取得了“五个第一”、“四个最早”、“一个最高”的骄人业绩。

梳理70年的川西北气矿改革发展史,时光之面,纹理清晰。它是一部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劳动史,是一代代川西北石油人前赴后继“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奋斗史,是一代代川西北石油人对石油精神的继承发扬史,也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进步的科技史。

 

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深井问世

川西北气矿所在的四川盆地西部,是全世界最早发现并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在西汉(公元前206—前25年),就已经在今邛崃市境内获得天然气井,当时称为“火井”。

站在“火井”旁,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世界上第一口天然气井——“临邛火井”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找油找气的步伐从未止步。1950年,根据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开始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山前过渡带和龙泉山开展石油地质调查。

一轮勘探就是一次探索,一次攻坚就是一次进步。1977年,川西北矿区成立,负责四川盆地西北部3万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生产任务。从此结束了川西北石油人四处找油找气的局面,形成了以江油为中心的川西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格局。

就在这一年,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深井——关基井问世。

1974年12月17日,高耸井架在梓潼县红旗区(现梓潼县观义镇池塘村3组)的山梁上立了起来,寒风朔号中钻头开始一寸寸向地层下挺进,24小时不间断向下探索。当时,全国十余个厂所院校,石油系统专业力量先后参战。担任钻井任务的是7001钻井队,来自全国各省区的100多个钻工兄弟在这里组成一支钻井先锋队,一干就是3年。

打超深井到底难不难难!接到任务的7001钻井队因为没有经验,能不能打成这样的超深井,感到困难很多,心里也不踏实。当井深达到4000米时,钻井队就遇见了高压盐水层。时任川西北矿区7001钻井队队长刘汉贤说:“盐水层出来以后就把我们的洗井泥浆给污染了,钻井的泥浆像我们人的血液一样,泥浆污染过后,如果处理不好,就根本无法打井。”

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处理此类情况没有经验,更没有技术,一边摸索一边前进,西南石油学院专家、四川石油管理局调配专家现场蹲点,成立钻井液攻关组,不断试验,反复论证,终于研制出抗高温、高压、热稳定性好的泥浆体系。 

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至今让刘汉贤记忆犹新。1976年7月份的一个凌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呼啸的狂风把钻井队动力设备刮翻了,瞬间动力设备处于瘫痪状态,整个钻井动力失效。钻具还在井里面,怎么办?如果卡钻,后果不堪设想,刘汉贤想到这里背脊发凉。就在这个危机时刻,钻井队全部职工自发弄上管钳、链钳,加上加力管、钢丝绳,就开始人工开钻,十多人一组,推一会儿,又换另一组。漆黑的夜里,大伙就靠手电筒,在狂风暴雨中轮流上阵,用人工力量将100多吨的钻具动起来,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整整5个小时没有一人叫累,个个淋成了落汤鸡,大伙只有一个信念,绝对不能卡钻,不能因此延误工程进度。

风雨虽大不足惧,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前进意志,汇聚起了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力量。

1974年12月17日开钻,1977年12月4日完钻,完钻井深7175米使我国跃入当时世界深井钻探的先进行列关基井成为振奋人心的“政治井”和“争气井”。7001钻井队先后战胜高温、高压、盐水层、石膏层、垮塌层等一系列技术难关。该井还创造了钻井深度最大、气层压力最大等10项记录。钻探关基井的7001钻井队队长受到当时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时隔46年后的2023年7月20日,四川盆地第一口万米深井——深地川科1井在广元市剑阁县开钻。井因其复杂的地质结构成为全球钻进难度最大的万米深井之一,对标全球13项工程难度指标,7项难度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深地川科1井的实施,开辟了我国陆上万米超深层重大战略接替新领域。

得知此消息,钻探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深井关基井的原川西北矿区7001钻井队队长刘汉贤激动和感慨不已,82岁的他连说:“了不起!了不起!”

城市中的高含硫气田

四面群山环抱,中为坝,故名中坝镇。这是四川省江油市政府驻地,3000米的地下是中坝气田雷三气藏。

川西北石油人曾三探龙门山、四上海棠铺,折戟屡还;也曾开气龙泉山、找油青林口,铩羽而返。壮怀激烈,苦战经年,逐梦沉沙。

百转千回,峰回路转,它永远孕育着对美好未来的虔心祈盼,承载着向新目标再次进发的庄重期许。1972年,中4井须家河组钻获高产气流,发现中坝气田。1973年8月,中4井投产,1977年上报须二气藏探明储量100亿立方米。1982年3月,国内首个超高含硫气藏——中坝雷三气藏投产。采出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高达每立方米106克,居当时全国之首。

雷三气藏试生产过程中,住在临时工棚的青年组成试车先锋队,以敢死的决心、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开产一次成功,创造了高含硫气藏开发典范。

中坝气田作为川西北气矿发源地 50年高效开发的辉煌历程,几代川西北石油人以“精细”为魂,始终坚持气田精细化管理,以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践中认识气藏地质特性,为中坝气田高效开发注入不竭动力。时至今日,中坝气田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近200亿立方米,成为石油行业老气田科学高效开发的成功典范,曾先后三次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高效开发气田”称号。

 

四上九龙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只脚踏上九龙山,就意味着踏上艰苦卓绝的拓荒之旅。

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上九龙山的老石油都记得,吃水要从上百里地以外去拉;供应不上蔬菜肉食,每天吃海带、粉条和黄花、木耳;没有电话,靠电台定时和管理局联系;没有房屋,从领导到工人,大家都住帐篷,睡行军床;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一年365天连轴转;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

我的年近八旬父亲讲述起1970年在广元打曾一井时的情形。那年冬天雪下过不停,大雪封山,雪没过膝盖。为了保证钻井,他们将帆布一块块连接起来,给整个井架撑起防寒“保护伞”。蔬菜、粮油没法运到井队,他们足足吃了半个月的土豆饭。

战天斗地找油气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我为祖国献石油”更有份量,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事业更为崇高。而它所凝聚的力量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川西北石油人无悔地扎根大山。

上世纪80年代初,年满16岁,刚参加工作的文小龙,跟随原川西北矿区6079钻井队参与了龙4井、龙13井的钻井任务。

第一次离家远行,年轻的他没有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却在九龙山体验到了老一辈石油人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情怀。

“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很艰苦,老师傅们觉得无所谓,没有啥子杂念,一心就扑在工作上,工衣经常是打湿穿干,穿干打湿。”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传递,在他年轻的心里种下了扎根九龙山,奉献油气田的种子。

13年后的1994年,从来没有远离九龙山气田的文小龙,从钻井队改行当起了采气工。这一干,又是25年。

春去秋来,三十九载。从打井到守井,从钻工到采气工,文小龙扎根井站,与大山为伴,和采气站相守,倾其一生,奉献石油。

在这期间,川西北石油人再上九龙山,建功300亿。

2018年12月28日,一场暴风雪突然袭击了九龙山地区,九龙山净化厂建设施工现场,气温低于3摄氏度,寒风刺骨,雨雪天气的影响是冬季施工最大的障碍,气温太低,影响水泥凝固质量。困难再大也要上,因为在建设者心中有敢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水泥凝固质量要求,他们土法上马,搭起帆布棚,烧起火炉升温,工地上的“烧烤”在寒冷的冬天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代代川西北石油人把信念深深镌刻进石油探区,他们手持“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精神火炬,把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的母体留在了八百里九龙山。

“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创造价值”。新一代川西北石油人接过父辈们未竟的事业,续写新的辉煌。

 

心潮逐浪高

川西北矿区是一个坚定不移继承和弘扬共产党人奉献精神的石油老区。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江油探区成立以来,历届党委身负寻找油气大场面的重任,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面对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战天斗地,历经半个多世纪,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等7个油气田和海棠铺、大兴场、双鱼石、龙岗西、火山岩等26个含气构造;实现了探明储量从40年前的100亿立方米增长到如今的近1000亿立方米,新增三级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开创了川西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新局面。“坚韧执着、实干担当”的“坚实文化”精神是川西北几代石油人锲而不舍找油气的真实注脚。

在奋斗历程中,党员队伍也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从广宁石油勘探指挥部的15个党支部、237名党员,发展到了今天的52个党支部、952名党员。

在新时代,这种奉献精神保持并焕发新的活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解放思想,川西北勘探开发取得不断突破,“从陆相到海相”、“从浅层到深层”。风险勘探区块双鱼石构造石破天惊,下二叠统发现厚层优质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测试获得百万方级高产工业气流;首次在泥盆系钻获工业气流,发现了四川盆地新含油气层系,北边九龙山气田、南部大兴场构造南北开花,相继擒获大气虎。川西北深层海相气藏展示了广阔的资源前景,成为继高磨区块后川渝地区最为现实的产能接替区。

过去可望,未来可期川西北气矿全力攻坚九龙山、双鱼石、龙岗西大主力上产区块,2020年实现储量、产量两个历史超越,2022年产量突破20亿大关连续6年保持增长态势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责任担当为气矿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气矿自觉把自身发展置身于西南油气田公司“打造双标杆企业”和“夺取上产500亿新会战全面胜利”的奋斗目标之中,在实践中不断赋予“4251”战略发展目标新的内涵:实施常规气扩产、致密气上产、新能源开发、储气库推进四大工程。坚持“海陆并举”“绿色低碳”,促进天然气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推动资源向产量效益转化,到“十四五”末,探明储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年产量达50亿立方米。“十五五”期间,气矿年产能达到100亿立方米,建成库容100亿立方米储气库,建设“最美”气矿。在天然气工业迎来大发展的时期,借力扬帆,恰逢其时,东风劲吹。

广元市苍溪县九龙山下红军渡,88年前,红四方面军从这里强渡嘉陵江,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之旅。今天,在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西北石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0载艰苦拼搏的激情岁月,青春激昂,踏上气田开发主战场,砥砺奋进,共赴新程,沿着“4251”高质量发展的跑道开始了新的奔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