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明天回来

2023-09-03 13:48 未知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者 廖光明

这是一个颇有意蕴的收笔——读完沈从文的《边城》,其结尾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七万字一起收齐在这一句话上。故事说完了。

从没想到过,一个在湘西酉水边长大的孩子,会对自己的故土如此眷恋,以至于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情感和词汇来描摹它的秀美和隽永,这让《边城》足以凿空一条甬道,援引着后来的喟叹,蜂拥而至。

这让我常常怀想:那些葱茏的山峦、清澈的河水,是如何滤涤着一个少年旧日的时光,将他所有的思维和言语都浸染了山的苍翠,水的纹波。

喜欢这样的结尾,它把阅尽的世事凝练在一个极有画面感的简单场景里,单纯朴素,就这么直接摆在读者面前。

这是个药引,读者能有多大共鸣,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结尾,让人遥想而不绝望,有悬念、有想念,悲苦中还有绝处逢生的希望。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方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汪曾祺有一次在沈从文家中谈起他的小说的结尾都很好,沈老笑眯眯地说:“我很会结尾。”

如此自信,让人击节赞叹。

很可爱的老头是吧?令我想起了萧伯纳在上海见到鲁迅,夸鲁迅好样子,鲁迅答:“早年的样子还要好。”

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任何一件普通的事,都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给人以经久的悸动与感动——这样的书是名著里的“编年史”。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安排两个“也许”的次序,遵循的是给人以希望的心理逻辑。倘若将前后句互换,说“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效果就差了一大截。

这似乎“不完美”的结尾却恰恰是小说的智慧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种“不确定的智慧”。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它的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是小说的永恒真谛。”

西方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说过,假如一部作品看过后,能让人有人生幻然如梦的慨叹,那必是一部好作品。

《边城》,一个中篇小说写了两三年间的事,顺着这些镂空的岁月,我们就能进入一座古城的中心,抵达一颗柔美的心灵。由这样的山水人文滋养出的文学情愫,岂能不浸染心扉,酽厚绵长。这一方水土成为孕育大师的灵壤,而沈公又将故乡的毓秀,撒播到更多人的心上。

这是一座饱含深意的城:它给了翠翠纯真的回忆,给了爷爷与翠翠摆渡的那一段祥和时光,也给了三个年轻人之间掩不住的美好爱恋。但是,城中关不住的,是命运的波折,是感情的无奈,是暴雨来临的恐惧。

《边城》中,又有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翠翠的母亲如此,翠翠亦如此。在湘西小城、酉水岸边的茶峒里,谁能读懂这片江域的内心。

《边城》或许是一种等待,是心灵的守望,守望着翠翠走出这离愁,走出这相思,走向她所渴盼的未来。

我不禁想,其实在你我的心中,又何尝没有一座似曾相识的边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